黄石长安网

各区动态

-2025-

09/23

09:53

编辑:本站

西塞山区优化司法服务守护商圈烟火气 把“法庭”搬到商户门口



作为西塞山区最大的两个商圈,大上海商圈和上窑商圈拥有小微企业和商户2200余家,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近百亿元。浓浓的城市烟火气里,藏着商圈经济发展的“法治密码”。

大上海商圈、上窑商圈经营主体密集、人流量大、交易频繁,曾是商事矛盾纠纷高发区。近年来,西塞山区人民法院聚焦服务商圈经济发展,将法治服务送到民营企业“家门口”,将大上海商圈、上窑商圈打造成“无讼商圈”,让商圈人气更旺、烟火气更浓。

法官驻站在商圈

“我今天什么都不要,就要个说法!”日前,在大上海商圈法官工作站,曹某因为一起服务合同纠纷又急又气。

几年前,曹某在某购物广场专柜充值了3000元,消费1000余元之后,柜台却突然“跑路”。今年1月起,曹某多次前往该购物广场讨要说法,想要回剩余款项,对方总以各种理由拒绝。

驻站法官赵婧了解情况后,把双方请到法官工作站,还喊来社区网格员帮忙。“别急,喝杯茶,坐下来慢慢说!”作为一名调解能手,她清楚案件情况并不复杂,如果通过前移处置关口,引入先行调解模式,可快速、高效、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

“您这购物广场可是咱们黄石企业的标杆啊!”赵婧先礼后兵,“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您出租柜台就得担责。”网格员也在一旁帮着劝导,慢慢消了双方的火气。很快,该购物广场答应退款,曹某当场拿到了钱。

这起纠纷的顺利解决,离不开该院“法官工作站+网格+先行调解”的深度融合。2022年,该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法官工作站入驻商圈、商会,建立先行调解、诉调对接、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止于未发”。

2024年以来,该院依托商圈法官工作站前端介入涉企纠纷52件,其中调解成功38件,进行司法确认12件,为小微企业节省诉讼费用5万余元。公平消费、放心消费的商圈氛围越来越浓厚。

“以商会商”化纠纷

从法官工作站,到民营经济纠纷调解工作室,再到法官入驻商圈内街道综治中心,商圈纠纷化解方式越来越多元立体。

“以后我们超市要是有矛盾纠纷,还来这!”解决完纠纷的商超负责人对着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连连夸赞。

今年3月,驻站法官陈俊接到综治中心电话:小石在黄石某商超不慎摔倒,现场没有工作人员,等其父亲赶到才送医,双方为医药费吵得不可开交。

“孩子受伤时你们没人管,医药费必须全赔。”“要这么多钱,我们实在拿不出。”赶到现场的陈俊一听就明白,这事儿有调解的余地,可双方情绪太激动,一时间僵住了。

“这家商超属于大上海商圈民营经济调解工作室的服务范围,‘以商会商’更有利于解决矛盾。”于是,陈俊邀请双方当事人到工作室,联合工作室的特邀调解员和综治中心调解员一起上阵。陈俊分析案情,调解员讲解企业相关政策,你一言我一语,没多久就把赔偿方案谈妥了。

“大上海商会共有会员企业69家,我们工作室吸收了20余名威望高的企业家作为特邀调解员,还深度融合综治中心力量,让调解更加高效。”陈俊介绍说,自工作室建立以来,“以商会商”模式已促进65%涉企纠纷通过民营经济调解工作室化解,涉案金额26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达75.23%。

“微法庭”省时省心

今年7月,上窑商贸城的李某通过手机完成调解,并顺利收到首笔货款。

原来,李某经营着一家小型调味品店,2016年与经营早餐店的陈某约定,5年内定期供应调料,陈某则支付相应的货款。截至2021年,陈某一直拖欠货款未支付。“都是小本买卖,我当时没好意思催,没想到一拖就是这么多年。”李某直叹气。

法官助理吴媛媛指导双方使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参与线上调解,通过一根网线一块屏打造出“商圈微法庭”。虽是隔着屏幕,但商量出了分期付款的方案,这起拖了几年的纠纷终于了结。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大调解’格局,努力将多元解纷力量的‘神经末梢’延伸至纠纷源头,这样才能给群众、企业吃下定心丸,以司法之力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西塞山区人民法院主要负责人表示,该院将继续以“润物无声”的司法服务,厚植法治沃土,让辖区企业在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中向阳生长。(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