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29
04:39
编辑:本站
西塞山区用实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日子过得顺不顺心。西塞山区围绕“让矛盾有人解、服务能落地、大家愿参与”目标,拿出了一系列实招,把基层治理的“难点”变成了服务群众的“亮点”。
筑牢治理主阵地,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基层治理,首先得有个能“兜住”矛盾的地方。西塞山区把综治中心打造成化解矛盾的“主阵地”,让群众遇到问题不用“到处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从区里到镇街,综治中心建设都是“一把手”工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调研走遍街道社区;5个镇街的综治中心都配齐了专职团队,每天分析矛盾线索,每周商量解决办法。
综治中心的“能耐”可不小。区级中心整合了法院、信访、司法等多个部门的力量,不管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还是政策咨询,来了就能“一窗受理”;镇街中心更接地气,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司法所所长、城管所所长等“七长”轮流坐班,群众有啥烦心事,直接能跟“管事的人”面对面说。今年以来,“七长”接访107次,镇街自己就能化解96%的矛盾,矛盾上升到区级层面少了近两成,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更妙的是发动群众当“治理合伙人”。社区里的快递员、广场舞队长成了“平安管家”,他们走街串巷,能最早发现楼道堆物、邻里不和等问题。“平安积分”让群众上报线索、参与调解能换生活用品,大家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花园路社区的“胡婶调解队”,光化解停车纠纷就有28起,群众主动报线索的比例从15%涨到46%,这就是“众人的事情众人管”的生动写照。
干部沉下去,把治理服务送到家门口
基层治理,干部的脚力就是治理的效力。西塞山区组织1200多名干部下沉网格,走到群众身边,把服务和治理做到“最后一米”。
西塞山区构建了一张“区——街——社——格”的四级网,把每个家庭、每个角落都纳入治理视野。对独居老人,每天问一句平安、每周见两次面;对有矛盾的家庭,用“三问五看”的办法摸清症结;对生活困难的人,精准帮扶不撒手。12.8万人次的走访,7428件困难的解决,不是数字,是群众手里的温暖。或许是帮独居老人修好滴水的水龙头,或许是给困难家庭孩子递上崭新的书包,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汇聚起来,便成了群众心头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矛盾化解不光要“解”,更要“化”得彻底。干部们排查出的5065件矛盾纠纷问题,化解率高达98.6%,而且解决后还要“回头看”。社区先访、镇街再看、区里抽查,确保问题不反弹。现在,治安警情降了47%,因矛盾引发的纠纷少了26%。群众说:“干部在身边,睡觉都踏实。”
干部既要有热情,更要有本事。“综治大讲堂”成了“练兵场”。社区书记上台分享调解妙招,法官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的邻里规矩,检察院带着案例进社区搞“模拟调解”。35场培训让600多名干部学会了“用法律说话、用情理暖心”,1000多群众在家门口学了法,化解矛盾更专业,法治意识也更深入人心。
延伸治理触角,让新群体融入治理大格局
基层治理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群体。面对像网约车司机这样的“流动群体”,西塞山区用“家”的温暖,把他们从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在石料山社区的“网约车司机之家”,党建成了凝聚人心的纽带。2022年成立的黄石首个网约车党支部,把500多名司机聚到一起,这里既是党支部,也是学习室、休息室、维权站,司机们说:“以前跑车跑哪儿算哪儿,没个‘准’;现在心里头踏实,总算有了‘根’。”
服务暖到了心坎上。微波炉热饭、冰箱存菜,解决“吃饭难”;按摩椅、健身区,缓解开车疲劳;夏天的绿豆汤、冬天的热姜茶,免费午餐的三菜一汤,比家里还贴心。72项社保服务扫码即可办理,资格证审核从20天缩短到1天,这些实实在在的便利,让司机们感受到了被重视。
温暖换来了担当。司机们组成“爱心送考车队”,连续7年接送考生;路上遇到有人急病,主动帮忙送医;捡到东西,绕再远路也要送还。从“被服务”到“服务人”,新业态群体用行动证明,基层治理的力量,就藏在每一个被善待的群众心里。
实践告诉我们,基层治理的关键是要“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事当自家事办”。建强阵地让矛盾有处去,干部下沉让服务不缺位,关爱新群体让治理无盲区,只要始终围着群众转,就没有解不开的结、办不好的事。(来源:全景西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