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8/04
11:36
编辑:本站
下陆区“小网格”撑起“大治理”
着急啊李师傅,我们网格里有义务维修的人,一会儿就到您家来。”7月30日下午,下陆区西花苑社区第六网格服务站里,网格长朱海正在帮居民李全秀老人协调志愿者上门修电扇。不到5分钟,网格维修团的党员志愿者柯金安就背着工具箱上门了。
今年7月份以来,下陆区为打破社区服务的条块工作壁垒,健全服务网络,提高工作效能,建立快速有效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在新下陆街道试点推行“网格化管理、零距离沟通、面对面服务”工作模式,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有效解决社区工作者定岗业务单一、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实现社区服务转型升级。
由“网格化管理”向“网格化服务管理”升级
7月初,团结社区第三网格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6名成员组成的“背背团”,为东方怡园6栋刘东元老人提供义务“送背”服务。此前,网格长朱小华在走访时得知,刘东元患重病,行动不便,每周需要去爱康医院东钢分院透析,因子女都在外地居住,老伴年老体弱,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在网格例会上,社区书记谈家兴带头,志愿者响应,快速成立了“背背团”,解开了刘东元一家的愁结。
为彰显网格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调动社区居民自治意识,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来,下陆区试点社区按照400-800户设置1个网格,重新优化调整网格布局。每个网格由1名社区工作者担任网格长,与网格内综合信息员、(下沉)党员、志愿者、有特殊专长的专业人士等,共同组成一支“1+1+N”的常态化服务队伍(一个网格党支部、一个网格长、N支服务队伍),确保社区网格管理服务运行高效畅通。通过“设岗定制”和“认领岗责”,社区引导在职党员干部主动到网格报到,做到居住在网格、奉献在网格、服务在网格,形成“小网格、大治理”的工作格局。
以“管控模式”向“多元共治”转变
为实现以“管控”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向“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新模式转变,从社区单一管理向多元服务发展,新下陆街道主动调动网格中党员和志愿者力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小区(楼栋)志愿服务团小组”四级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
以社区网格为基本单元,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边界清晰、方便服务”的原则,该街道科学设置管理区域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网格单位,成立网格工作站、楼栋(单元)服务点,推进党组织向居民小区、楼栋延伸。通过选优配强小区(楼栋)网格党支部书记、楼栋党小组长(楼栋长)和党员中心户,街道进一步完善“两长五员一户”网格自治架构,将双报到党员、社区民警、业主委员会成员、退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吸收到网格中来,并兼任相关职务,确保网格具备解决区域内日常管理、信息收集、社会治安、协助执法、卫生保洁、物业管理、纪律监督以及个性化服务等基本职能。
从“窗口服务”向“上门服务”延伸
今年4月底,下陆区在新下陆街道试点推出“全科社工”一站式为民服务项目,实施“窗口综合受理,‘一条龙’式服务”,服务模式实现了由“坐等服务”向“主动服务”、“轮流值守”向“专人受理”、“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的转变。为着力解决与社区居民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该街道试点的团结、孔雀苑、康宁、西花苑、铜花等5个社区,在优化社区网格化服务后,于各网格内建立网格服务站44个,成立各类服务团381个,吸纳固定服务志愿者625名,一个月内开展服务达1000余次。
在探索中,新下陆街道逐步形成了“四个一”网格化标准服务规范,即:一支网格队伍(“1+1+N”的常态化服务队伍)、一个准入清单(《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清单》)、一套工作标准(开展“线上+线下”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一项考核机制(根据群众满意度、工作业绩、日常表现和服务成效评定),按照“定格、定人、定责”要求,将“一格一员、综合履职”模式向“一格多员、共同履职”方向改革,构建起“专兼合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队伍,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