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11
09:35
编辑:本站
柔性调解破解九万工程款拉锯战
“没想到不用再跟公司扯皮,还能分期还款,真是太感谢法官了!”拿到调解书的江某如释重负,而另一边的常某也终于放下了悬了半年的心事——这场涉及9万余元工程款、牵扯两方被告的纠纷,最终以8万元分期支付的调解方案画上句号,既化解了施工方的回款焦虑,也体谅了实际施工人的经济困境。
时间回到2021年,江某因不具备独立承揽工程资质,选择挂靠某建筑公司,以该公司名义与常某签订施工协议。工程如期完工且验收合格后,约定的工程款却迟迟未兑现。多次催讨无果后,2024年初,常某一纸诉状将江某与被挂靠公司一并告上法庭,要求支付9万余元工程款及利息,合计11万余元。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并未简单推进庭审,而是先梳理纠纷核心:被挂靠公司虽为协议名义主体,但实际施工、结算均由江某负责,若机械判决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可能引发后续追偿纠纷,反而拉长矛盾解决周期;而江某虽认可欠款事实,却提出近期资金周转困难,无力一次性支付全款,双方在责任主体和付款能力上的分歧,成了调解的关键卡点。
“您起诉公司是担心回款无保障,但江某才是实际受益人,咱们先聚焦核心还款责任;江某这边,常某已经同意让利,分期支付也能减轻你的压力,咱们互相退一步,事情才能更好地了结。”法官分别与双方沟通,既向常某释明挂靠关系下的责任划分,也向江某强调逾期付款的法律风险。经过多轮沟通,常某主动提出撤回对被挂靠公司的起诉,将还款责任明确到江某身上,同时同意将总金额降至8万元;江某也承诺分两期支付。
“这起案件的调解,不仅为当事人节省了庭审、上诉的时间成本,更避免了‘案结事未了’的后续麻烦。”承办法官表示,在涉挂靠工程纠纷中,常会出现“名义主体”与“实际责任人”分离的情况,若一味追求判决,可能导致一方胜诉却难执行、另一方背负额外责任的双重困境。此次调解通过“明确责任+合理让利+分期支付”的组合方式,既保障了施工方的合法权益,也给了实际欠款人喘息空间,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从11万元的诉讼请求到8万元的调解方案,从两方被告到聚焦核心责任,这场纠纷的化解,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案件处理,更是柔性司法理念的生动实践——司法不仅要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更要兼顾当事人的实际需求,用更灵活、更温情的方式化解矛盾,让“案结事了”真正走进当事人心里。(来源:下陆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