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长安网

法治建设

-2025-

10/21

09:25

编辑:本站

一场推搡背后的检察温度:解开邻里多年心结

2025年2月2日,湖北省阳新县某乡村的冬日寒风里,一阵村民们早已熟悉的谩骂声打破了宁静——村民黄某坐在邻居柯某海家门前,指着屋内破口大骂。谁能想到,这场看似寻常的邻里纠纷,最终演变成一起轻伤一级的故意伤害案,更牵扯出两个家庭多年的积怨。检察官最终决定以 “化解矛盾、修复关系” 为核心,尽全力组织调解,争取用司法温情解开双方缠绕已久的 “心结”。

案情背后不只是一场推搡

柯某海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第一场危机,竟源于一次情绪失控。

那天,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的黄某再次来到邻居家门口叫骂。她的丈夫柯某朋已78岁,是位退役老兵,不仅要照顾发病的妻子,还要看管同样患病的儿子,早已心力交瘁。听到辱骂声,柯某海的母亲出门理论,双方从口角升级为拉扯。年轻气盛的柯某海冲出房门,看到母亲被黄某揪住衣领一怒之下将对方推倒在地——咔嚓一声,黄某左腿股骨骨折,司法鉴定为轻伤一级,伤残九级。案发后,柯某海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行为。2025年3月18日,公安机关以故意伤害案立案侦查。

6月10日该案件被移送阳新县检察院审查起诉。受案后承办检察官发现,这绝非一起简单的“激情犯罪”。柯某海是刚毕业的待业大学生,人生尚未起步;而黄某是二级精神残疾人,民事行为能力受限,家庭监护形同虚设。更棘手的是,村委会的调解记录显示,协调了很多次都未能彻底解决双方逐渐形成“柯家嫌黄某故意找茬,黄家认为柯家欺负残疾人” 的对立情绪,积怨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不断加深。

“如果一诉了之,这个年轻人可能再也抬不起头,而两个家庭的仇恨只会代际传递。”承办检察官明确办案方向“必须先解开两家的'心结’,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综治中心里的多轮调解

为了打破双方的对立僵局,检察官将调解现场选在了矛盾双方所在的村综治中心——这里既是基层矛盾调解的 “主阵地”,也能借助村委会、民警的力量,让调解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考虑到黄某病情易受刺激,检察官没有直接组织双方面对面调解,而是先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分别沟通疏导。

对黄某的丈夫柯某朋,他们没有一味说教,而是先共情:“您一个人拉扯两个病人,确实不容易。”老人攥着调解笔录的手微微发抖,终于吐露心声:“我也想好好过日子,但她总闹,我管不住啊……”与此同时,检察官严肃指出监护失职的法律风险,老军人沉默良久,点头道:“我尽力。”

另一边,柯某海一家的愤怒也需要出口。检察官认真倾听柯家多年被滋扰的委屈,但也明确划清底线:“黄某患病不是施暴的理由,推人致伤就是犯罪。”

经过了五轮调解,在检察官坚持“既不让柯家觉得'忍气吞声’,也不让黄家感到'被偏袒’”中,逐渐抚平了双方的情绪,为后续的面对面调解打下基础。

转机出现在8月12日的面对面调解。族老受邀回忆往事:“其实这个事本身不大,闹成这样局面,不仅伤了多年情分甚至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到底值不值?”这句调侃瞬间缓和了气氛。检察官又结合黄某的病历、柯某朋的监护能力评估报告,让双方看清“黄某滋扰是病情所致,柯某朋监护失职是力不从心”,并非“故意针对”。

听完检察官的耐心讲解,柯某海突然起身鞠躬:“叔,对不起……”柯某朋看着眼前这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又想起自己“管不动”的困境,沉默片刻后说:“其实我也有责任,这事过去了,以后咱们互不干扰,有事找村委会。”最终,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柯某海赔偿医疗费,柯某朋出具谅解书。

检察温情解救脱困


为确保和解协议落地,2025年9月,检察机关在村综治中心召开公开听证会。人大代表、律师等听证员一致认为:柯某海自首、赔偿且获谅解,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而黄某家庭亟需社会支持。

案件并未止步于此。针对柯某朋独力监护的困境,检察机关发出《监护督促令》,要求定期带黄某复诊、避免冲突;向村委会制发《检察建议》,推动专职网格员每月走访,协调民政部门为老人申请“高龄失能补贴”。考虑到黄某家庭经济困难,且作为精神残疾军属的特殊身份,检察机关迅速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为其开设 “军属权益保障绿色通道”,安排专人指导其申请司法救助,目前相关手续正在稳步推进中;同时,该院还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将黄某纳入“低保边缘家庭”动态监测范围,确保其后续医疗、生活有兜底保障。“没想到检察院不仅帮我们解了矛盾,还记挂着我们的难处,让我们这些老兵感受到了尊重。”柯某朋攥着检察官的胳膊,眼眶泛红。

至此,这起因“一场推搡”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从矛盾溯源到多元化解,从监护补位到权益兜底,不仅实现了“案结”,更达成了 “事了人和”的圆满结局。阳新检察用耐心与温情,让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了化解矛盾、守护和谐的温度。(来源:阳新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