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长安网

媒体声音

-2025-

06/13

03:10

编辑:本站

《法治周末》:“家族式”假药案 依法追讨300万惩罚性赔偿




“家族式”假药案

  依法追讨300万惩罚性赔偿

5年前,湖北省黄石市一家药店意外收到装有“药品”的匿名包裹,经过办案单位两年深挖,一条横跨多省快递卖“药”、销售额超200万元的家族式假药链浮出水面……

6月10日,《法治周末》记者从黄石市人民检察院了解到,经该市铁山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此案6名被告人分别获刑十三年至三年(缓期执行)不等;黄石市检察院还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向6名被告依法追讨近300万元惩罚性赔偿,并获得法院判决支持;相关判决均已生效。

这场“药箱子安全保卫战”,入选了湖北省检察机关2025年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例。

神秘包裹牵出异地假药团伙

2020年6月3日,黄石市某药店负责人李某收到一个来自外省的包裹,发现里面有十多包名为“筋骨痛消胶囊”的“药品”。由于寄件人信息很陌生,李某担心来历不明的药品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遂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流入市场的假药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安全。”黄石市铁山区检察院迅速行动,通过“两法衔接”机制对公安机关进行立案监督,当地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班展开侦查。

然而,案件最初线索极为有限,包裹上寄件人的地址、姓名和电话均为伪造,调查一度陷入僵局。铁山区检察院依法提前介入,引导侦查。

2022年3月,公安机关调整侦查方向,从快递链条入手,锁定了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一家圆通速递网点的工作人员王某。随着调查的深入,白某成、李某君两个位于开封市的“家族式”制售假药团伙浮出水面——王某为牟取私利,在明知是假药的情况下,利用郑州的网点作为“中转站”,通过速递公司代收货款的形式,协助上述团伙将假药销售到全国各地。

公安机关随即在郑州、开封两地查获5处生产、储存假药窝点及大量“筋骨痛消胶囊”“新咳喘克胶囊”等十余种“药品”,经黄石市市场监管部门鉴定,均为假药。

“两个犯罪团伙使用虚假身份,通过快递网络化整为零销售假药,隐蔽性极强。”铁山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曹敏介绍说,该院针对电子数据、资金流向等关键证据,引导公安机关以快递邮寄记录为突破口,串联起生产、仓储、销售全链条,最终查实涉案金额逾百万元。

家族式犯罪团伙被追究刑责

原来,自2017年起,白某成组织其子白某堂、女婿曹某,在不具备药品生产、销售资质和许可的情况下,采购不明成分的粉末、药丸和胶囊进行灌装、封瓶和包装,生产外包装标识为甲类“OTC”的“咳嗽痰喘胶囊”“筋骨痛消胶囊”等9种药品。该团伙虚构“李才”等身份,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购买者后,再利用王某的快递网络销往各地,累计销售额达89万余元。

李某君、李某杨父子也采取相似的作案手法,制作并销售了100万余元的假药。两个团伙通过王某所在的速递公司代收货款,扣除物流成本后结算假药款。

“这些被标注为甲类OTC的‘药品’,从名称、许可证号到生产企业标注均系伪造,是彻头彻尾的假药。”黄石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梅帅告诉记者,在5年的时间里,这些假药被邮寄到全国各地,购买对象多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人。

2023年9月,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白某成、白某堂、曹某因犯生产销售假药罪,分别被判有期徒刑十三年、十一年和十年二个月;李某君、李某杨父子因犯生产销售假药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八年;王某因犯销售假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执行三年六个月。此外,两个团伙分别被判处罚金合计290万元、200万元。

检察机关惩罚性赔偿诉求获支持

在铁山区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时,黄石市检察院敏锐发现了公益损害线索:假药流向全国数千名不特定消费者,其成分不明、疗效虚假的特性可能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

鉴于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到案时间跨度大,在刑案未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情况下,2024年8月,黄石市检察院决定对上述两个团伙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主张惩罚性赔偿,并要求其公开召回假药并赔礼道歉。

在公益诉讼案件庭审现场,围绕被告违法行为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惩罚性赔偿金与罚金能否抵扣等问题,双方展开了激烈辩论。公益诉讼起诉人对该案的危害现实性、损害广泛性、风险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

2024年11月,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支持了检察机关的诉讼请求,判令白某成团伙、李某君团伙分别支付134.27万元、162.8万元惩罚性赔偿款(即各自销售额的1.5倍),并在国家级媒体公告召回其销售的药品、公开赔礼道歉。

目前,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正在执行中。记者了解到,这些惩罚性赔偿款将被用于生态环境修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公益事业。

梅 帅

湖北省黄石市检察院

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

说案 

药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公益诉讼检察的重点办案领域。

本案中,被告为获取高额利润,长期生产、销售假药,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侵害了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尤其是侵害了贫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老人的生命健康,严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惩罚性赔偿作为一种民事责任,具有惩罚、遏制和预防严重不法行为的功能定位。因同一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已经被行政机关给予罚款或者被人民法院判处罚金,仍要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本案中,白某成等生产假药并通过电话联系药店推销、线上联系客户、线下快递发货的方式向全国各地销售,相较于传统线下销售具有传播范围更广、侵害风险更为严重的特征,可以在对犯罪行为予以刑事打击的同时,充分发挥民事公益诉讼的追责功能,根据侵权人主观过错程度、违法次数和持续时间、受害人数、损害类型、经营状况、获利情况、财产状况、刑事罚金等因素,对侵权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加大其违法成本,对侵权人及潜在违法者产生震慑与警示作用,以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