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20
10:53
编辑:本站
凝聚多元合力 绘就和谐底色——下陆法院依托综治中心多元解纷平台成功化解居民房屋损害赔偿纠纷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解决问题,不用跑法院、不用打官司,邻里关系也保住了,感谢法院和社区的同志们!”
握着下陆区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手,邹女士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温情一幕的背后,是黄石市下陆区人民法院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综治中心多元解纷平台,联动多方力量化解矛盾纠纷的生动实践。
当邹女士位于下陆区东方花园的空置房屋因污水漫灌受损,与楼上六户业主陷入赔偿僵局时,下陆法院法官指导下的多元解纷机制如春风化雨,不仅让当事人权益得到保障,更让邻里矛盾在源头化解,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司法温度与专业力量。

一场“意外”引发的邻里纠纷:
小堵塞背后的大矛盾
故事要从邹女士位于东方花园5栋1单元102室的老房子说起。这套承载着父母心意的房产,因邹女士常年在武汉而处于空置状态,每年仅有国庆节假期,她才会回到黄石查看房况。2025年国庆期间,当邹女士推开家门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头疼不已:客厅地板鼓起变形,木质家具被污水浸泡得发黑发霉,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异味——房屋已被污水严重漫灌。
“房子一直空着,怎么会突然漏水?”带着疑问,邹女士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出在卫生间:为防止老鼠顺着污水管道进入家中,她此前用拖把将厕所排水口堵得严严实实,而污水管道不知何时发生破裂,被堵塞的排水口导致污水无法排出,最终漫延至全屋导致家具受潮发霉。
“管道破裂是谁的责任?楼上住户是否有不当使用行为?”面对财产损失,邹女士既委屈又困惑,因无法确定具体责任方,她只能向居住在2至7楼的业主共同主张赔偿。
然而,赔偿主张刚提出,便遭遇了邻里关系的“冰点”。
有的业主认为自家排水一直正常,有的业主提出未实际入住,都坚称管道破裂与己无关;有的住户提出邹女士房屋空置期间管理不当是主因。各方各执一词,从最初的上门沟通到后来的电话争执,邻里关系急转直下。
大塘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先后组织多次调解,均因责任划分分歧过大而无果,矛盾逐渐升级,邹女士甚至扬言要起诉整栋楼业主。
综治中心搭台:
多元解纷平台的“协同作战”模式
大塘社区居委会将邹女士的纠纷上报至区综治中心,综治中心立即启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动机制,将案件推送至下陆区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并同步通知下陆法院指派专业法官指导调解。这一机制正是下陆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举措——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法院、司法、街道、社区、行业调解等多方资源,构建“受理-分流-调解-反馈”的全链条解纷体系。
接到案件后,下陆法院迅速指派具有30余年民事审判经验的张法官负责指导调解工作。“这类物业邻里纠纷,法律关系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共用设施管理、业主注意义务、房屋空置风险等多重问题,若直接进入诉讼程序,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激化邻里矛盾。”张法官在调解前先明确了工作思路:“要发挥综治中心平台优势,让专业力量和基层力量同频共振。”
很快,一场由综治中心牵头,法院、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新街道办事处、大塘社区居委会共同参与的“四方联动调解会”在大塘社区居委会议室召开。
调解现场,邹女士情绪激动地展示着房屋受损照片:“我房子空着也是无奈,管道破裂总不能让我一个人承担损失!”
其他业主则拿出手机里的缴费记录:“我每月按时交物业费,管道维护是物业的责任!”
眼看双方再次陷入争执,张法官及时介入:“大家先冷静,我们今天不是来‘断对错’,而是来‘找办法’。根据《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三条,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排水管道作为共用设施,所有业主都有维护责任……”
专业的法律解读让现场气氛逐渐缓和。调解员趁热打铁,结合社区此前的调解记录,向各方释明“共同共有”法律原则:即使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根据公平责任原则,共用设施使用人也需合理分担损失。同时,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从“邻里和谐”角度出发,回忆起邹女士父母曾与邻里和睦相处的往事;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主任则提出“小额赔偿、快速化解”的折中方案。多方力量的耐心疏导,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当事人逐渐放下对立情绪。
法院指导:
从“坐堂办案”到“源头治理”的角色转变
“法官的专业指导是这次调解成功的关键。”参与调解的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主任深有感触地说。
在调解陷入僵局时,张法官并未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法律问答”方式引导当事人自主思考:“如果进入诉讼,邹女士需要提供证据证明管道破裂的具体原因,可能涉及司法鉴定,费用谁来承担?”“楼上业主若能证明自己无过错,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一连串问题让当事人意识到诉讼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明白了“各退一步”的现实意义。
这种“专业指导不越位、法律释明不缺位”的工作方法,正是下陆法院赋能基层治理的有力举措。今年6月以来,下陆法院通过“法官驻点+案例指导”,为综治中心多元解纷平台提供专业支撑:每周安排2名法官和2名助理在综治中心“法官工作室”坐班,现场指导调解工作,用“家门口的案例”指导调解员提升业务能力。
在邹女士案件中,法院的专业指导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法律适用精准化,明确共用设施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为调解方案提供合法性基础;二是调解技巧专业化,通过“背靠背”沟通、情绪疏导、利益平衡等方法,帮助当事人打破心理壁垒;三是协议效力保障化,指导调解员规范调解协议内容,明确履行方式和期限,确保协议可执行、可救济。
100元的“和谐账单”:
多元解纷平台的民生温度
“每户赔偿100元,这个方案大家是否同意?”
在调解员的主持下,经过近3小时的协商,最终的调解方案浮出水面:考虑到邹女士房屋空置期间管理存在一定过失,2至7楼业主对共用管道维护负有共同责任,由6户业主每户赔偿邹女士100元,共计600元,当场支付。
这个看似“象征性”的赔偿金额,却蕴含着深刻的治理智慧——它既体现了对邹女士财产损失的合理补偿,又最大限度降低了邻里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用最小的成本修复了邻里关系。

“钱不多,但心里的疙瘩解开了。”邹女士与楼上业主们都为矛盾得到化解感到轻松。在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双方当场签订调解协议,600元赔偿款全部即时支付。从矛盾激化到握手言和,从剑拔弩张到邻里互助,这场纠纷的化解,生动诠释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成果。
从东方花园的污水漫灌纠纷,到农民工集体向企业要工资的欠薪矛盾,再到某小区业主与物业的物业费争议,下陆区综治中心多元解纷平台正像一颗“和谐纽扣”,将分散的解纷力量紧密串联,将潜在的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
邹女士的故事或许平凡,但它见证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当法院的专业力量与综治中心的平台优势相遇,当司法的严谨与社区的温情融合,就能凝聚起破解基层矛盾的强大合力,绘就新时代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画卷。(来源:下陆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