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10
09:29
编辑:本站
新港法庭:直击“立审执”一体化现场,一次搬离,三方共赢
没有开庭的庄严仪式,没有唇枪舌剑的辩论,在新港园区的一处涉案农庄前,一场特殊的调解正在进行。它的调解结果不是一纸文书,而是被告当场搬离的物品;它的“执行人”不是遥远的程序,而是现场的法官与当事人。这是新港法庭履行“立审执”一体化理念,将“共享法庭”建设运用在园区一线的一次生动实践。
搬出来的“纸上权益”
“这个柜子请小心搬运。”
“这套桌椅已经清点完毕。”
执法记录仪的红色指示灯静静闪烁着。被告曹某在法官袁满的见证下,正将屋内的桌椅、厨具等物品一件件搬上货车。每搬出一件,原告费某便上前仔细核对,双方在物品清单上共同确认、登记造册。法官袁满不时轻声提醒,确保整个流程井然有序。现场气氛不见对抗,更像是一场在司法监督下的特殊“交接仪式”。
这起纠纷的源头,要追溯到一次约定不明的“微信沟通”。费某在父亲去世后继承房产,与承租经营农庄的曹某协商退租。虽然双方都有调解意愿,但对屋内物品的具体腾退时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审判过程的“执行思维”
“如果走常规程序,判决容易,但执行可能会是个‘老大难’。为避免出现‘判而难执’的困境,我们必须将审判和执行‘缝合’起来,通过立审执协同思维,找到纠纷化解的最优路径。”承办法官意识到,此案的“题眼”在于如何确保腾退义务能够即时、顺利地完成。
正是基于对案件全流程的统筹考量,承办法官决定转变思路,将调解重心从“纸上协议”转向“现场履行”。依托“共享法庭”初步建设形成的多元协同基础,在征得双方同意后,法庭将调解现场直接设在涉案房屋内。
“无讼园区”的生动注脚
随着最后一件物品搬离,大家都长舒一口气,房屋腾退当场履行完毕,曹某依约履行了义务,费某的心结也随之解开,主动向法庭递交了撤诉申请。一桩可能旷日持久的纠纷,在高效务实的创新调解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个过程就像解一道复杂的方程,关键是要找到那个影响全局的‘变量’。”承办法官感慨道,“对我们来说,这个‘变量’就是当事人的核心关切和潜在的履行风险,而将‘立审执’一体化理念融入基层实践,依托‘共享法庭’平台推动纠纷化解、打造‘无讼园区’的积极探索,便是我们的解题思路。”
下一步,新港法庭将持续深化“枫桥式”法庭建设,以“立审执”协调联动为抓手,以“共享法庭”建设为支点,努力将更多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为新港园区打造“无讼园区”贡献更具实效的司法智慧和方案。(来源:阳新法院)